2025年11月12日,为深化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打通环境法治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名家讲坛”推出“生态环境法三人谈”专题活动。活动特邀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尤志春法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主任冷斐女士联袂开讲,法学院副院长于铭主持。
三位专家分别围绕“环境资源审判新路径的青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路径与实践”以及“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实践与挑战”三大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理论结合实践、视野交融思辨的学术盛宴。
尤志春法官率先展开分享。他结合青岛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中的实践,通过“股权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案”“水污染公益诉讼调解技改案”等一系列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劳务代偿”这一创新机制的适用路径,并介绍了多部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的联动机制。尤法官的讲述条理清晰、案例详实,生动呈现了司法在护航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的“青岛智慧”。

随后,马超德博士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化学污染三大全球性挑战之间的复杂关联。他借助两个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一是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二是其家乡山东五莲县运用GEP核算机制推动“生态价值贷”的实践探索。马博士的讲解层层递进,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制度创新与多元路径中愈发可感可知。

紧接着,冷斐主任将焦点转向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她系统梳理了“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BIOFIN)的国际进展及其本土化实践,深入解读了绿色债券、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等创新融资机制。结合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与“犀牛债”等典型案例,她清晰阐述了金融工具在填补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保护方面的枢纽作用,为听众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认知。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劳务代偿的实践难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法律保障”“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本土化路径”等前沿议题,与三位专家展开了深度对话。嘉宾们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与丰富实务经验逐一耐心解答,现场观点交锋、思维激荡,气氛活跃。

整场讲座以“司法实践—国际治理—金融创新”为脉络,搭建起了一个跨领域、高层次的对话平台。三位嘉宾从青岛环境资源审判的本土经验,延伸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球视野,再深入至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前沿议题,系统而生动地编织出一幅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全景图。本次活动不仅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融合,也为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在环境法与涉外法治领域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与新活力。
文字|李家欣 摄影|肖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