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涉外法治名家讲坛|“《生物多样性公约》二人谈”成功举办
2025年4月15日下午,海大涉外法治名家讲坛“《生物多样性公约》二人谈”在树下空间三楼报告厅成功举行。本场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于铭主持,40多名师生参加。
第一阶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作题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总结与反思”的报告。他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政治格局切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介绍了大会的背景和重要性、议程与全貌、关键成果、挑战与未决议题,并分析了中国的角色与贡献、UNDP的参与和影响,并对国际合作与未来路径进行展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保护上做出了诸多新的贡献、发展了新的理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尽管《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还未达成全球合作的共识,但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方向一定需要跨部门协作与政策整合,加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治理。他勉励同学们,当代青年要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简称ESG)议题,要有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
第二阶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BIOFIN)主任冷斐聚焦“全球资源调动战略和信息披露趋势”,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框架。她围绕全球资源调动战略,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讲起,在谈到生态环境破坏和市场的关系时,她认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失灵,对生态环境破坏被视为“环境外部性”,气候变化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求采取法律、行政或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商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所有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信息,促进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逐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增加有利影响,减少对商业和金融机构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并促进采取行动确保可持续的生产模式。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BIOFIN)所采取的方法除了融资上增加资源之外,还包括在管理上减少需求,即调整支出、避免未来支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此形成一套生物多样性金融解决方案。随后,冷斐分享了与2025年版自然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有关的国际标准和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并基于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框架对部分上市企业进行了对标分析。
第三阶段为对话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来自各年级的同学围绕ESG、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等问题提问,马超德、冷斐和于铭一一予以解答。
最后,于铭再次对两位主讲人表示感谢,并对本次二人谈以及对话交流取得的效果给予高度肯定,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张蕾
图片:肖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