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上午,海大人文讲坛2025年第19讲在我院204智慧教室开讲,清华大学邓海峰教授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土地利用中绿色冲突的衡平”为题作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卫先教授主持,四十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刘卫先教授介绍了主讲人及讲座的主题。邓海峰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是国内著名的中青年环境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法、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等。
讲座伊始,邓海峰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土地利用中绿色冲突的衡平问题,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可再生能源扩张、可再生能源扩张诱发“绿色冲突”、“绿色冲突”的实质、中国突破反公地悲剧的路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邓教授从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背景讲起,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系统成为各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性选择。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太阳能和风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比大。但由于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占据大量土地,这增加了空间利用的复杂性,加剧了士地利用冲突。由此可再生能源规模扩张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负外部性,例如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可能挤占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这种因可再生能源土地利用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便是可再生能源扩张引发的“绿色冲突”。
随后,邓海峰教授通过中德美日四国的案例向同学们解释了可再生能源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即“绿色冲突”产生的原因,并点明“绿色冲突”的实质为“反公地悲剧”。所谓“反公地悲剧”是相对于公地悲剧提出的。与公地悲剧系因资源产权界定不清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同,反公地悲剧是指资源产权或者管理权因为过度分割,致使资源的排他性过强,进而出现资源使用不足的悲剧。
邓海峰教授认为,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实践中,反公地悲剧表现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者与土地权利人基于各自碎片化的授权而互相削弱或者阻止对方对土地的利用,从而导致原本已经很稀缺的土地资源愈加利用不足。
最后,邓海峰教授指出,由于我国分散化的土地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碎片化趋势、多元利益参与导致认知差异化、行政行为理论的羁绊等原因,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也出现了反公地悲剧现象。对此,邓海峰教授提出通过建立土地规划与可再生能源规划多规合一的对接机制,确保规划与许可事权统一以及建立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审批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制度刚性凝聚利益相关者共识予以应对。
刘卫先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邓海峰教授从气候变化入手,强调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讲解可再生能源在扩张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而产生了绿色冲突,再点明绿色冲突的本质为反公地悲剧,最后指出我国要如何应对反公地悲剧,引人深思、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刘卫先教授指出今天的讲座对于在座的学生学习进行论文选题和提升论文写作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来自各年级的同学也纷纷向邓海峰教授提问,邓海峰教授一一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