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官方网站!
国际交流项目
国际交流项目
【涉外法治基地建设动态】中国海洋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管理委员会及战略指导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者:马晓萱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15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以下简称基地)管理委员会及战略指导委员会会议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马超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融资项目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冷斐,青岛海事法院副院长侯希民,青岛海事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薛稳山,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涉外商事审判庭庭长王晓琼,中共青岛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李广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全球总部监事会副主席、合伙人朱红娟,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蔡颖雯,中国石油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冷凌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的专家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勇,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健,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李晟。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于铭主持。

会议伊始,于铭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逐一介绍了与会人员。她特别感谢了共建单位代表、实务部门专家和兄弟院校同仁对基地建设和此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强调此次会议旨在总结基地2024年度建设成果,共商未来发展大计。

刘勇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办学历史,指出法学学科以“海洋”“国际化”“跨学科”为特色,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刘勇强调,基地获批以来,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紧密合作,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精通国际规则、胸怀蓝色梦想”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刘健在讲话中指出,基地依托法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海洋法和环境法学科优势以及全球海洋治理研究平台,设立了中美法实验班、全球法治实验班及涉外法治法硕实验班,并表达了对共建单位和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感谢。 

马超德回顾了双方过去近两年在实习项目、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他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将继续充分利用全球网络优势,支持基地建设,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于铭围绕机制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质量保障六大方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基地的年度建设成果。基地构建三级组织架构和会商制度,推动共建高效协同;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设立多个实验班;开设20门涉外法治课程,推动AI教学与课程数字化改革;组建“专业教师+实务导师+国际师资”育人团队;建成五位一体实训平台,覆盖模拟法庭、国际科研、专业实习等环节;制定基地章程及奖学金制度,持续优化育人环境,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2025年计划扩大共建单位网络,创新“书院制”培养模式,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拓宽国际组织实习路径。 

在听取建设汇报后,与会专家围绕基地建设展开热烈讨论。青岛海事法院副院长侯希民指出,基地人才培养丰硕成果,希望未来进一步推动“精品案例进课堂”;同时,他建议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机制,强化教学与就业反馈对接,完善培养体系。专家们一致认为,基地应进一步突出涉海特色,加强校地互动,在学生实务能力提升、实习机制优化、案例教材共建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 

李晟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与指导,表示学院将根据各方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方案,增强协同机制、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基地打造成全国涉外法治教育的示范标杆。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文科处、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及法学院师生代表均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 

通讯员:马晓萱

 


通讯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联系电话: 0532-66781037   邮政编号: 266100   Email: ouclaw@ouc.edu.cn  
Copyright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46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30号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