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官方网站!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海大涉外法治名家讲坛 | 廖诗评教授“国际法律师:职业与执业”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张权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10

本站讯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洋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育水平,2025413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举办第十七期涉外法治名家讲坛,同时也是研究生百川讲坛第451讲。活动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诗评教授,作题为国际法律师:职业与执业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处长、法学院教授董跃主持,法学院五十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开场致辞与主旨背景

董跃教授首先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对廖诗评教授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同时,他简要介绍了廖教授在国际法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及其丰富的执业经历,并指出,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中,特别是美国加征关税背景下,探讨国际法律师职业的发展路径及执业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际法律师的职业本质与执业范围

廖诗评教授在讲座伊始,对国际法律师这一职业及其特殊性进行了详细剖析。他指出,国际法律师与涉外律师具有显著区别:国际法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适用的是国际法规则,其主要处理的是主权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纠纷,亦可能涉及主权国家与个人投资者间的争议问题;而涉外律师则主要适用各国的国内法规则,处理的是涉及境内外法律体系的事务。与涉外律师相比,国际法律师的案源较为稀缺,但其魅力在于律师能够依据统一的国际法规则,与全球最顶尖的法律人士展开博弈与较量。廖教授形象地将国际法律师与国际象棋棋手相媲美,强调其需要在全球统一的规则框架下与行业顶尖人士一较高下。

廖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法律师的职业构成,一般可划分为三类主体:政府内部律师、政府外聘律师和国际法学者。他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这三类主体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典型职责、选任机制及运作模式,并以亲身经历的案件为例,生动展现了在国际纠纷中强相关政治背景下,国际法律师如何通过调停及谈判策略解决复杂问题。

中国国际法律师的服务领域与相关案例

讲座中,廖诗评教授结合我国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现状,具体解析了中国国际法律师服务的四大主要对象:政府机构、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他分享了在绿色和平组织北极日出号案件中,非政府组织与主权国家政府围绕国际法争议展开交锋的真实情境,揭示了复杂纠纷下国际司法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法律灰色地带,并以此说明国际法律师如何服务于多元化的主体诉求以及运用法律逻辑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国际法律师执业中的问题与挑战

廖教授在讲座后半部分聚焦国际法律师职业现状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他归纳指出以下三大难点值得行业关注和探索:

1.  案源稀少且分布不均:由于国际法律业务的特殊性,案源数量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少数顶尖国际律所团队,无法形成广泛的市场覆盖。

2.  收入有限:国际法律师的收入水平相较其他高端法律服务有所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律师团队的持续发展与内部完善。

3.  专业知识的经验与积累不足:目前国际法律师在实践中尚显经验不足,在国际法知识体系和结构化发展的完善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廖教授也强调,中国国际法律师事业正处于持续且稳定成长阶段,并在部分领域内逐步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他鼓励更多中国法律人投身于国际法律服务的蓝海领域,为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贡献力量。

提问交流与总结致辞

在现场互动环节,师生围绕学习涉外法律时是否需要辅修政治学”“如何获取国际法律案件信息”“国际法律师的具体选拔与聘用标准等问题与廖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廖教授从多维角度对相关问题逐一解答,并以其丰厚的职业经历与知识储备,鼓励有志于投身国际法律服务的同学积极参与相关实践,积累经验,拓宽视野,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讲座尾声,董跃教授向廖诗评教授表达了诚挚谢意,感谢其以渊博的学识和深远的职业与执业理念,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盛宴,并期待未来能有进一步的合作交流。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结语

此次讲座的举办,不仅开拓了师生对国际法律师职业内涵和执业路径的认识,也为法律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启发。中国海洋大学将持续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推动涉外法律领域的实践化发展,积极培养更多面向国际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通讯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联系电话: 0532-66781037   邮政编号: 266100   Email: ouclaw@ouc.edu.cn  
Copyright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46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30号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