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晚,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在我院模拟法庭以“未来已经来到:是人规制机器还是机器规制人?”为题作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桑本谦教授主持。两百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桑本谦教授介绍了主讲人及讲座主题。冯象教授与海大颇有渊源,8年前就曾来访海大法学院并进行学术讲座。冯象教授治学范围包括法律、伦理和英语文学,著译颇丰,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很早便开始探索机器智能问题。桑院长也就冯象教授《木腿正义》《政法笔记》等著作和译作谈起了这些优秀作品在早年间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批学者学术道路的深刻影响。
随后,冯象教授开始演讲。他首先通过ChatGPT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切入到人工智能和今天讲座的主题——“未来已经到来”。他认为智能终端(如手机)渗透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家庭内外,而且一刻不停,永远在记录、在挖掘、在上传。如今我们日常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通过机器与另一个人接触:打招呼、聊天、点赞、炫耀或者吵架。人与人直接交流的范围在萎缩,而人机捆绑(包括“人—机—人”模式)的范围在扩大。对此,冯象教授以自己为例,他这样的老年人对当下智能终端的适应能力弱,但是在座的广大年轻人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强,因此更易受到“规制”。由此,讲座进入到核心议题——“硬规则统治之下的人机关系”。
冯象教授解释道:硬规则是相对于法治“软规则”而言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征求意见、要商量、要讨论,而硬规则不同,它在今天主要是由商家决定。他指出最简单的“硬规则”就是“物理规则”。相对本本上的法条或软规则,国人显然更认可“物理规则”,比如单位入口的路障、马路中央的隔栏。没有这些物理的屏障即硬规则,仅仅是立一块牌子或贴一纸告示,恐怕是不起作用的。事实上,硬规则也是一种法治。只不过硬规则的“立法”由公权力向资本开放,很大程度上跳过了民主程序,包括公共辩论、利益集团游说等环节,而变得“单纯”且高效了。
冯象教授生动阐述道:“它只用产品劝说,用广告取悦,用绝佳的用户体验,抚摸人心底最隐秘的欲望;而你只要开始用这产品,做一回用户,就是硬规则的胜利。如此,在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背后,‘赤裸裸’地,解除伦理约束,露出了资本的獠牙。资本不是政府,更不是人民政府,它不承担人民福祉、社会保障的责任。”他接着表示,硬规则的实施,也无须缝一片“新教伦理”的遮羞布。相反,依照资本逐利的本性,硬规则败坏着一切伦理,并从伦理败坏的社会汲取养分而滋长,蔓延,覆盖我们的生活。这智能化的法治因而变得难以掩饰社会矛盾,渐渐失去了法治的“教化”或生产法盲之用。而新法治的建设,原本放在第一位的,便是这意识形态功能。
最后,冯象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有可能预示着全球资本主义衰弱。在他看来,对机器智能较为合理的回应路径是通过中央计划、高度集中的体制来进行规划,以公法原则促进机器智能的发展和普及。而这在私法原则及配套制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就较为困难。由此,冯象教授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接班人问题。现如今资本主义国家选不出优秀的领导人,面临着接班人难题。
冯象教授演讲结束后,桑本谦教授对讲座予以总结。他表示今天有关硬规则的讲座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为硬规则给当前社会带来很多变化,小到生活,大到法律乃至人性。同时,他认为今天的讲座主题宏大,涵盖诸多具体问题。他提出自己的两点看法。一个问题是传统代议制国家和威权国家竞争时,是否资本比国家更危险。另一个问题则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加快资本主义的失败,毕竟这一技术诞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善于创造者未必善于使用,如果一个善于使用的国家未必善于“正确”使用,那么善于使用也许会带来其他后果。总体而言,冯象教授的演讲带给大家的有思考、有疑惑、更有启发。
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来自各院系的同学也纷纷向冯象教授提问。冯象教授就“从历史的语境与维度上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法律的演变”“人工智能是否可靠”“中国的社会环境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何影响”“硬规则的合法性如何实现”和“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的未来是否乐观”等问题一一详细回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岳小龙
图片:林涛 田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