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官方网站!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人文讲坛 | 尤陈俊教授到法学院作海大“人文讲坛”专题学术报告
发布者:戴昕 发布时间:2019-12-11 浏览次数:1178

12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法学家》副主编尤陈俊老师在法学院举办了题为《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报应论话语及其功能》的海大人文讲坛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李晟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我院数十位老师,各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来自校外的旁听观众。


讲座开始,尤老师从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论的角度为对“讼师恶报”话语模式进行梳理。从宋代开始,“讼师恶报”的话语模式便已成型,进入明清时期,被推陈出新成为当时报应论话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功能主义的视角,尤老师指出:官方希望通过报应论话语从根源上缩减讼师群体的规模。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在古代司法资源匮乏,制度容错率低,资源分配不均的后果很可能会突破经济层面,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官方对讼师的打压,减少民众借助于讼师参与司法,从而减缓由于分配问题而制造的社会矛盾。民间则借此表达对无良讼师唆讼、借讼谋利的反感对朴素“正义”的渴望,希望能以此“信号”使讼师群体稍稍收敛。同时,在讼师并未形成职业共同体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具有对讼师群体提供自我约束的职业伦理功能。尤老师还指出,报应话语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实际上充当了除法律之外的社会控制方式。尤老师强调,若要真正理解“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功用,则必须注意到其分别对于官方、社会大众和讼师自身的上述三种意涵。






在随后的评议环节,李晟教授对尤老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李晟教授鼓励同学们培养问题意识,关注日常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对生活素材、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之上,依照所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加工”,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到理论构建的知识生产闭环。法学院李波副教授、曹晟旻博士后以及参与同学,和尤陈俊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最后,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贾慧民 李斐斐)


通讯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联系电话: 0532-66781037   邮政编号: 266100   Email: ouclaw@ouc.edu.cn  
Copyright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46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30号  
二维码